北京“營城建都”濱水綠道北起木樨地,南至永定門橋。不僅可以環著河道騎行,還能途徑白云觀、天寧寺、北京濱河公園、金中都公園、大觀園和陶然亭等景區,是一條欣賞美景、享受慢生活的騎行路線。
西城區:木樨地→白云觀→天寧寺→北京濱河公園→金中都公園→大觀園→陶然亭公園→永定門公園
天寧寺
北京天寧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天寧寺前街甲3號,占地7400多平方米,在天寧寺內聳立著一座千年古塔。
天寧寺塔建于一方形大平臺之上,塔的平面為八角形,塔八面之主尊皆以《圓覺經》為依據而雕刻。塔座甚高,最下一部為須彌座,塔身立于仰蓮座之上。塔身之上是十三層密檐。塔純為磚造,內心并無梯級可登。
天寧寺于唐代始建,最初名天王寺。遼天慶九年(公元1119年),遼天祚帝皇叔耶律淳奉旨起建天王寺磚塔一座。元末,天寧寺毀于兵火,僅余孤塔。明朝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院,依遼代原狀更換舍利塔基座磚雕,并擴大寺院規模。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天王寺改名為“天寧寺”。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兩度修繕天寧寺。明末天寧寺再毀。清初塔頂坍塌。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28年)重建天寧寺。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重修天寧寺,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再次修繕天寧寺。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塔前殿堂予以修復。2007年7月7日,北京天寧寺正式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
北濱河公園
北濱河公園的前身是西城區德外苗圃,公園的占地面積有66300平方米,其中綠地面積有54547平方米。
公園分為兩部分,東部建成奇石展覽館一座,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館藏中國十幾個省市百余種兩千余方觀賞石,可謂集名山之石于一室。館旁還建有一座具有北京傳統格局的庭院——石友會館,這是一座頗具北京風味的庭院,院內亭臺、假山、雕梁畫棟的長廊,一應俱全,看起來別有一番風情。
除了石頭,公園內的亭子也很別致,樹木掩映下的亭閣,有的建在平地,有的建在山石之上,看起來非常古樸大氣。公園是非常清幽靜謐的,無論你是想來此放松放松心情,還是只單純的賞賞景,都不用擔心被其他人所打擾。
西部以休閑、綠化為主,適當配置群眾性健身器材,屬開放性公共綠地,主要功能是美化環境,并為周邊居民提供休息、娛樂、健身的場所。
金中都公園
金中都公園位于菜戶營橋的東北角,西護城河與南護城河的交匯處,精致的園林建筑,步移景異,相互滲透。秋日里,在這個彩葉紛飛的“室外博物館”中漫步,仿佛游走于歷史文化的長河,瞥見800多年前北京作為“金中都”時候的風采。
金中都公園以金代建筑風格為特色,體現“唐風宋制”的營建法式,由南到北設置城臺掠影、營城建都、金人游牧、主入口廣場、宣陽驛站五處景點,通過立體生動、內外結合的方式,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氣息,使公園成為傳承歷史文脈,貼近自然生態,滿足大眾休閑的城市濱水開放空間。
比起博物館,金中都公園多了些與自然零距離接觸的鳥語花香;而比起普通公園,金中都公園又多了些歷史文化氛圍,因此說這里是“金文化室外博物館”最合適不過了。
陶然亭公園
陶然亭公園建于1952年,是一座融古典建筑和現代造園藝術為一體的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歷史文化名園,是國家級AAAA景區(點),北京市精品公園。全園占地面積56.56公頃,其中水面積為16.15公頃。
陶然亭是清代的名亭,也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清康熙34年(公元1695年),當時任窯廠監督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內創建此亭,并取唐代詩人白居易“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之詩意,為亭題額曰“陶然”。這便是公園名稱的由來。
園內的慈悲庵始建于元代。著名的林則徐、龔自珍、秋瑾等愛國志士常來此吟詩抒懷?!拔逅摹边\動前后,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先驅也曾在此從事過革命活動?,F在此地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島上有中國共產黨早期著名活動家高君宇和他生前女友石評梅的墓碑。
1985年,在園內西南部辟建了“華夏名亭園”,占地10公頃。華夏名亭園縱跨2000多年歷史,在全國6省9市精選各地名亭10余座。所選名亭造型多樣,各具特色,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